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责编|华夏影响力、南方影响力总编辑 李寒江
潘启年,70后,来自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岩湾村。1995年,他只身来到广东省佛山市打拼,从学徒变师傅,从师傅变企业管理者,再到自己创业当老板,经营三家五金厂,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四十多个国家,带动贵州老乡近百人在佛山稳定就业。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吸引着无数创业者的目光。潘启年,一个来自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岩湾村的乡村青年,也将目光投向了这片热土。
1995年,22岁的潘启年只身来到广东省佛山市打拼,从学徒变师傅,从师傅变企业管理者,再到自己创业当老板,经营三家五金厂,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四十多个国家。
“只有人翻过的山,没有山挡住的人。”潘启年从小就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如今,他成为了贵州人在佛山创业成功的典型,用自己的坚韧和执着,书写了一个新时代贵州人的奋斗故事。
走出大山闯岭南
“日鼓鼓”,这是用方言来形容天下贵州人的性格特征。
所谓“日鼓鼓”,简单来说就是倔、认死理、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这种有着“日鼓鼓”精神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成功,潘启年就是一个例子。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潘启年,家在黔东南州黎平县水口镇岩湾村,那是一个青山环绕,绿水潺潺,静谧美丽的小山村。“大山很美,但也阻隔了外面的世界。所以从小我就有一个梦想,走出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黔处天末,重山复岭,鸟道羊肠,舟车不通,地狭民贫。”清代贵州理学名儒陈法在《黔论》中这样概括贵州。崇山峻岭,山路迢迢,那时候的贵州交通条件比较落后,一个没钱没学历的农村小伙想走出去谈何容易。
1995年,机会终于来了。“过年的时候,老家有亲戚从佛山打工回来了,给家里修了新房子买了新家电,说心里话,很羡慕。”受老家亲戚的影响,潘启年心里痒痒的,想出门闯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反正一穷二白,说不定到外面还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思前想后,潘启年决定放手一搏。春节后,他收拾行囊跟着亲戚来到佛山进入了五金加工厂成为了一名学徒。
进入工厂后,潘启年十分好学。操作新机器时,遇到不懂的按键和设备,他会立马翻看说明书弄懂工作原理。工作之余,他还买书自学,钻研发电机、机床、打磨机等设备。
尽管有时候设备原理很难研究透彻,碰得一鼻子灰。但是一根筋,“日鼓鼓”的潘启年没有放弃,他变得更加勤奋,白天上班,晚上自学,一本又一本和机械加工有关的书籍在宿舍墙角垒了厚厚一沓。“那时候我的工资是800元/月,尽管比普工高了三倍,但除了生活所需,其余的钱一半寄回家里,一半用来买书。”
1998年,另一家五金工厂老板看重潘启年踏实肯干、敢闯敢拼的劲儿,向他抛出橄榄枝。为了发展前景,潘启年选择跳槽到新工厂,成为了一名车间管理员。
这一跳,给潘启年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无到有创业路
“五金”被称为工业之母,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是现代工业、建筑、家居等领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五金厂,五金链条拆分主要是靠人工,一名工人一天只能剪10公斤链条,效率相对低下。进入新工厂工作的潘启年了解情况后,便开始琢磨,能不能设计一款机器代替人工,提高生产效率。
想到就去做!行动派的潘启年一边翻开相关专业书籍进行学习,一边将厂里面的旧机器重新拆解组装。经过一番试验,1个月后,由他独自研发的拆链机就完成了。让人意外的是,第一次研发就成功了,这可把工厂上下的人高兴坏了!
“拆链机投入使用后,只需要一名工人进行操作,生产效率却大大提高,由原先的一天只能剪10公斤链条,变成一天可以剪150公斤链条,效率整整提高了15倍,工厂的利润也翻了一番。”潘启年清晰记得,当时机器研发成功后,工厂老板对他投来欣赏的目光。“那个眼神我永远也忘不了,是肯定,也是一种认可,原来我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才,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尝到甜头的潘启年,开始决定自己单干。可创业,并不是一条好走的路。
“改革开放后的广东,遍地是机会。我有技术、有经验,帮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潘启年自信地说。
2000年,利用4万元积蓄,潘启年在佛山市三水区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工厂,主要做五金模具。在创业过程中,他始终秉持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设计到绘图,从打样到成品,从生产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力争做到最好。
努力并未白费,很快他又创办了第二家、第三家工厂,员工人数近百人,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印度等四十多个国家。
五金制品“贵州造”
5月10日,广东佛山三水区,刚下过一场暴雨后的天空分外清澈,格外湛蓝。
在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凯佛五金厂包装车间,二十多箱打包完成的货物即将漂洋过海发往美国芝加哥。
“这笔订单主要是卫浴支架,分两批发货,第一批在‘五一’节前已经发货了,第二批要等5月中旬再发,产品价值40万元。”潘启年确认货物数量后,用笔在货单上工厂签字确认。
不止这一笔。这两天,来自印度的采购商也正在考察潘启年的工厂,如果样品过关,又将新增一笔300万元的产品订单。
潘启年工厂生产的五金制品种类繁多,小到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螺丝、铰链、导轨等家居五金配件,大到一个个以金属部件组装为主要工序的工业制造装备,几乎市面上见得到的五金产品,他工厂里都有,产品以出口为主,90%的订单都来自国外。
目光转到生产车间,轰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十多名工人正有序忙碌着。
“我的工厂虽然建在广东,但从打样、生产、加工到销售,都是我们贵州人在负责,可以说我们的产品也属于贵州制造。”潘启年介绍,包括最重要的产品设计和技术攻坚,也是自己和家里人亲自上场。
“我们贵州人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就算遇到困难也不会放弃。”当被记者问及成功的经验时,潘启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思索了一会儿才开口:“吃得苦、肯坚持,再加上贵人相助和家人支持。”
机遇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今,事业成功的潘启年成为了黎平县老家十里八乡的名人。他也不忘反哺家乡,工厂里近百名工人基本上都是从黎平老家带过来的,不仅给他们提供稳定岗位,还包吃包住,人均月薪在4000-15000元。
今年49岁的石英妹来自黎平县水口镇,在工厂上班已有3年时间,从事五金制品包装,月薪有五六千。“在这里上班很开心,身边同事都是一个村的,有共同语言。老板对我们也很好,经常关心慰问我们。”
“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一直希望能够为贵州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潘启年计划,等公司实力更强时,会选择回到贵州开设工厂,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就业。
从1995年到2024年,1万多个日日夜夜,“日鼓鼓”的贵州人潘启年白手起家,在广东闯出了一番名堂,也书写了自己的滚烫人生。
原标题|潘启年:从工人到老板,让“贵州造”远销海外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积极采取删除处理。邮箱:222895832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