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工匠,守正创新,传承中医文化精髓,他是广西名中医王振常

葛郁槟
2025-11-16

精英汇.jpg


41.jpg


图文|北京科技报 葛郁槟

责编|李寒江

他是病人心目中德艺双馨的名医,不图名、不图利,不计辛劳;

他是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脾胃肝病科的闪亮招牌,从医几十年患者“零投诉”;

他在国内首次提出肝纤维化“肝虚瘀结”的中医病机,创制壮肝逐瘀煎,挽救生命无数。

人物简介:

王振常,主任医师,武汉大学在读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学术经验集》副主编。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脾胃肝病科科主任,首批广西“139高层次医学人才”及广西名中医,现任广西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介入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世界肿瘤介入协会及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专业学会委员。从事肝胆脾胃病防治基础与临床研究25年,对中医药治疗黄疸、肝纤维化、肝硬化及多学科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等方面有较深认识。擅用经方配合时方或验方(壮肝逐瘀煎系列方)治疗慢性乙肝、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细胞癌及经方配合安胃汤系列方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从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医者修炼为一名大医工匠,王振常走了25个春秋。

穿着白大褂,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岗,当他精神抖擞地往科室里一坐,年轻医生们一下子就觉得有了主心骨,什么疑难杂症都不怕,“有王主任在,心安,有啥问题随时可以请教。”这是科室里很多年轻医生的心声。

每逢他出诊,前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脾胃肝病科的患者都非常多,很多患者来自外地,大多数是冲着王振常的名字而来。更为重要的是,王振常对人和善,医德极高,在肝病治疗领域,他的名字更是广为人知。

25年来,他用坚持战胜了孤独,用耐心支持了梦想,用初心战胜了喧嚣,用乐观战胜了诱惑,因为坚守与执着,守正与创新,成就了一代中医人的精彩人生。

42 (1).jpg


1、中学时萌生成为一代“良医”,决然放弃保送名额

“其实,家人更希望我做个老师,因为在农村做老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铁饭碗’,但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良医。”王振常出生于普通的农家,初中时,他陪家人去医院看病,目睹了基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萌生了成为一名中医医生的信念。1989年,他以全年级第一的成绩被保送至广西师范学院,但他拒绝了这次“飞过独木桥”的绝好机会,毅然放弃了保送名额,选择参加高考,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广西民族大学预科学院预科部医学班中医专业。从那时起,他就一头扎进了国粹中医的知识海洋,并坚守在中医的阵地里,从未停下探索中医的脚步。

如愿以偿进入医学领域之后发现,从《黄帝内经》到《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处处体现了古人对中医的传承与发扬。为了提高医术,王振常读典习理,研方识药,积累大量资料,扎实医学理论;他勤学善思,不断总结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更是养成了据典辨析、疑病索解的良好习惯。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入门至今,不可否认,期间走了很多弯路。刚工作的时候,由于没有真正接触到中医,没有深入研究,曾经对中医产生了不自信的心理。”但是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王振常对中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从迷恋上这个从前未知的领域后,年轻的王振常迸发出了浓厚的热情。为了弄清楚一个问题,他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肝病知识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向区内外的专家请教,虽然素昧平生,但他从这些各有专长的老前辈身上,不仅得到了真知,还领略到了严谨谦虚的治学态度。“中医的根基在于经典,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用心传承中医文化,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

“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为了探索中医治疗肝病之外的另外一种途径,2001年,他师从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开始学习深造。

好的中医,不会排斥其他医学,不会故步自封;好的医师会尊重病人,给予病人信心和力量。在林沛湘老先生的身上,王振常看到了“中医看西医,又能跳出西医看中医”的超然,“中医的中字,就有着折中调和的态度,与中庸的处事之道相同。”

44.jpg


2、丹心妙手保康健,古方新创除病痛

医之为道大矣,医之为任重矣。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过:“中医治病,西医救命,中西医学结合能对人类做大贡献。”对此,王振常特别有感触,“中医和西医,都是治病的学问,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王振常解释称:“中医和西医好比两条平行线,如果中西医结合抓住新的突破点,走出成功的路子,那就是创新,就是珠联璧合。两种医学都以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着实不需要争高低,医者就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名誉。”

肝脏是人体负责消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即使是很小的肝脏损伤也可能危及生命。肝硬化、肝癌是近几年来几大人类“健康杀手”之一。广西则是肝癌、乙肝、丙肝高发区,“现代医学对肝病的认识其实还是走在比较前面的,肝病科医生可以从乙肝、丙肝抗病毒等方面来根治病毒,从中医来讲,可以逆转肝硬化,减少肝癌发生。”

“干细胞来源于骨髓,肝肾同源是治疗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核心理论,肾生骨髓,肾生干细胞,每天成千上万个细胞都在凋亡更新,补充来源就是干细胞,现代医学这几年也证实了肝肾同源的科学性,依靠现代医学对疾病微观的认识和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来对肝病、肝硬化进行研究,从中寻求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是很多肝病医学界医者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路远无轻担。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林沛湘老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壮肝”药物治疗肝病,师从林沛湘之后,王振常根据林沛湘的古方来创制新方。“可以说,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再优化创新的。我根据林老治疗慢性肝病学术思想及有效验方,提出肝纤维化‘肝虚瘀结’的中医病机,制定扶正祛邪化瘀的治法,创制中药复方‘壮肝逐瘀煎’并进行临床研究与疗效机理探讨,致力于中药复方对肝纤维化的防治与临床推广。”而王振常提出肝纤维化“肝虚瘀结”的中医病机而创制壮肝逐瘀煎,在国内属于首次。

王振常主持的《壮肝逐瘀煎治疗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项目通过对全国名老中医林沛湘教授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学术经验开展系统研究,据悉,该项目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首次对壮肝逐瘀煎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及新药临床前研究,并从调控TGF-β/1smads信号传导系统、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等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揭示该方作用机理;首次以有效方药为切入点,从经验总结、临床应用、新药开发、作用机理探讨等方面系统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肝病的学术思想。另据透露,壮肝逐瘀煎诊疗技术在区内外13家医院1300多例临床推广应用,进一步证实了该方临床疗效与社会经济效益。

45.jpg


3、医者仁心坚守中医阵地,传承国医精髓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幸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肆虐。在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战疫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显身手。

作为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专家组成员之一,王振常疫情期间一直奋斗在临床一线岗位,参与院内的专家会诊及院外的远程专家会诊,参与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实施,参与广西科技计划项目《基于“壮医药理论”探讨壮医祛湿除瘴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用》课题的申报,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念念不忘患者恩,总觉愧对病家情。”这是王振常的座右铭。“作为医生,不仅望闻问切都要了然于胸,更重要是的关注病患的需求。”王振常说,“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否真正对病人有帮助,病人是否能够真正获益,这些是作为医生最应该考虑的,医者仁心,要看治疗方案对病人是否有益,是否能够延长生命,提高患者生存期,这是我们医生的目标。”

事实上,王振常不仅备受患者的尊重,在业内同行之中更是楷模一般的存在。由于王振常在肝病方面的医术造诣,每年不仅有很多学医的大学毕业生前来学习,他还是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需要世世代代地传承下去。”王振常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术医德倾囊相授,培养了大量的医学精英,从2007年开始带研究生至今,已有二三十名学生。

“别人经常这样问我,你怎么把这么多时间给了工作,不仅在医院坐诊,还要去医学院上课,还要下乡定期会诊,你到底图什么呢?扪心自问这几个问题,我几乎从未仔细考虑过,我觉得唯一的答案就是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我已经将这个职业当做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一天不面对患者我就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中医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兴趣爱好。”

原标题:《【“创争”力量】王振常:守正创新,传承中医文化精髓的大医工匠》

免责声明:转载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品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积极采取删除处理。邮箱:2228958325@qq.com


ABUIABACGAAg8Z7LmgYooIWO-wMwjAY4ngI.jpg

分享